跳到主要內容

試論大神之所以為大神,而廢魯之所以為廢魯之成因

為什麼廢魯連爬個簡單的技術路線都爬到漏尿,大神卻可以如此寫意?我們來科學分析一下

前陣子果神分享了自己的訓練心得,其中提到對於訓練多數人都有誤解,以為訓練就是該每天不停刻苦耐勞滿腔熱血長時間的重複做某件事才叫訓練。大多數人對於訓練,觀念也的確還是停留在這種土法煉鋼的老派方法上,大概是因為從小漫畫都這樣畫的關係?😂

我立刻就聯想到是在暗指台灣登山界某橫空出世的 G大女神,在採訪中說到他爬八千的訓練是:"每天不間斷爬200層樓、跑20公里"。

雖然我問果神他矢口否認,相信是礙於身分無法明說,沒關係像我這種很閒又沒有包袱的人就來幫他認真分析一下,這樣「每天」用這種老派方法當「訓練」是否是成為大神的關鍵?

警語:這是寫給認真把登山當作一們運動看待,或是幻想某天也要成為職業登山家的人看的(在台灣還是去夢裡找比較有可能)。人生已經那麼困難了,吃吃喝喝睡到自然醒快樂的爬山也很棒啦!

----

先不討論「每天都做」是否可能,畢竟大谷翔平都比漫畫畫得還扯了,像我們這種心智弱小的廢魯做不到也只是剛好而已。

漫畫訓練法真是成為大神的秘笈?

第一段我們先分析「訓練量」。

要先來做一些簡單的數學計算,數學老師常請假的可以直接跳到後面。

------ 以下在列算式

假設某女神真的如漫畫般燃燒熱血每天苦練,但是週日總是要休息出去打卡吧!因此用 6 天來計算,等於一週跑了 120公里。爬升 1200層樓梯,一層算 3公尺好了,也就是一天爬升 600,一週大約爬升 3600公尺。

要每天做想必就不可能用太大的運動強度做,每天用中高強度的心率揮灑汗水大口喘氣的猛練,還不會掛掉就絕對只有漫畫裡才辦得到啦!因此強度必定要保持在低強度,也就是有氧閾值之下。

由於得不到大神的最大心跳跟心率區間分配各是多少,因此就先以本廢的能力當基礎。
在這種條件下,以跑步來講,大概就是平均得保持在 5-6分速之間,甚至偏後半段跑才行,也就是說跑 20公里大概要花將近 2小時,加上事前事後暖身伸展之類的就算 2小時吧。
而上升速度大概得保持在每分鐘 8公尺以下,因此 600公尺大約要花 75分,下坡快一點打個八折,大概 50分鐘,加起來也算 2小時吧。

因此每天總共要花 4個小時在訓練上,但大神一定比廢魯們強多了才會被稱為橫空出世的神,那就每天的訓練時數再打個八折,抓 3小時好了,一周就是 21小時。

------上面都在列算式

計算出來 G大神一年的總訓練量大概是: 

        每周訓練時數:21小時,每周上升:3,600公尺,每周跑量:120公里
        年總訓練時數:1,008小時,年總上升:172,800公尺,年總跑量:5,760公里。

接著來看登山邪教聖典 TFTUA中寫的,一些關於世界等級的野跑與登山滑雪運動員的訓練資料。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全職運動員,因此幾乎全年都在訓練,且擁有大量的時間訓練與恢復,一年平均只有3周是沒有在訓練的休息日:

        周平均訓練時數:12.5小時,周平均上升與下降高度:3,028公尺,周平均跑量:90公里
        年平均總時數:650小時,年平均總上升:157,538公尺,年平均總跑量:4,576公里

最後再看本廢腳還沒斷狀況最好的兩年

        2019:總時數 431小時,總上升:59,654公尺,總跑量 365公里。
        2020:總時數 384小時,總上升:54,039公尺,總跑量 237公里。

這樣看下來, 知道大神為何之所以是「橫空出世」的大神,而廢魯們之所以是廢魯的原因了吧!

 

本廢的訓練量。這幾年因受傷影響減少很多跑步,加上還要工作,根本沒多少時間可以訓練,Hiking中的時數有些還是靠帶隊灌的......


上面各位已看到,單就訓練量來講,我們台灣 G大神已經屌打歐美職業運動選手,甚至相當逼近 K大神了!(Kilian Jornet,年訓練1300小時,年爬升457,200公尺!!??靠我就問這數字是啥小??)

因此是完完全全的有資格說:你們在座的各位  ── 都是垃圾!


第二段我們來深入談訓練量與訓練強度。

不過訓練量就等於運動表現?越多等於越好嗎?

說到訓練,多數人聯想到的首先就是數量,為了變強我要每天做多久!甚至連經驗豐富的運動員可能也無法避免這種強調訓練量的念頭,感覺一天不練就會輸人。

由於數量是一個相對容易計算、表達與理解的東西,品質就難一些,我們先天就容易對量比質敏感。像購買商品一樣,如果你對該東西的領域不熟悉,要去計算與理解品質的差異可能有困難,此時價格就是一個容易理解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低價商品永遠有市場的原因。當然,除非你是財富自由的溫拿,不然不可能無限追求品質,必定得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自己最能接受的平衡點。

回到訓練,數量就像訓練量,很好懂,就是你多常做(頻率)做多久(持續時間)。而品質就是訓練強度與安排,也很好懂,就是訓練的強度與安排😆


關於訓練量

幾乎無論任何運動的初期階段,你會發現只要願意投入時間,自然會得到突飛猛進的成長,運動量跟你的運動表現幾乎是明顯成正比的。

如果每天都跑 20公里爬 200層樓,會發現在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完成時間會越來越快。這種進步主要是來自於你身體對刺激的適應(當然肌力多少也有增加啦但不是主因),因此成長速度會慢慢趨緩,進入平原期。

此時不可避免會開始感到慌張,只能增加更多訓練量,希望能持續看到進步,並擔心錯過每一次的訓練。先別說任何正常人要如此日復一日且長時間的做同樣的事,需要擁多麼強大的心志(與體力)才有辦法。有些針對經驗豐富運動員所做的研究已經指出,不論是增加每日的訓練時間或是每周的訓練次數,都沒有明顯的增加運動表現。

所以看起來,只靠每天大量的投入訓練是沒用的,終究是會碰到撞牆期。


關於強度

因此很多訓練研究都會說,適當地增加一些訓練強度也許才是最佳解方。

目前研究的主流意見是,量與強度對運動表現有差不多一樣重要的貢獻,甚至有些更表示訓練強度可能更重要一些,增加高強度訓練,能顯著增加運動表現。但強度到底是指什麼?

基本上強度的界定標準跟你的運動項目相關,高強度通常指在進行該專項運動比賽時或之上的強度。判斷標準通常是用功率計、配速、或心跳來當指標。

登山雖然不是比賽,但需要長時間持續的運動,因此界定強度高低的指標就是你的有氧閾值,簡單說就是看你有多喘!沒時間解釋了,自己去看舊文


既然強度那麼有效為何不乾脆做爆?

訓練,基本上就是一種讓身體內部平衡進入一種危急狀況,再讓他恢復平衡,以便承受更高的壓力的一種循環過程。

你不可能期望增加強度的同時還能每天做,但其實「每天」長時間做訓練,對身體也是一種負擔啦!這樣只是漸漸讓自己陷入過度訓練,甚至是受傷的泥沼中而已。

最簡單評估是否過度的方式就是讓你的身體告訴你,如果你今天覺得很累沒動力,也許就是還沒恢復的徵兆(心志太弱當然也可能影響)。或是經過了一天兩天甚至三天還無法做一模一樣的訓練,那一定就是太強!

因此一個好的訓練計畫,就是要找到個人在質與量之間的最佳點。只追求量或強度任何一項的極大化,都是不切實際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訓練安排很重要的原因,之後有空再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所以台灣高山雪地攀登到底要穿什麼鞋帶什麼冰爪啦?啊幹不是啊,沒冰斧你跟人雪地攀登個鳥?

自私的登山者與登山的意義

困難地形通過課程的兩難

大檜山一點也不順訪哈崙工作站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