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尋找 Alpine Climbing 的意義

Matterhorn (4478m), Lion Ridge AD+ 在暴露感極大的路線上,一次又一次不斷的被恐懼侵蝕心靈,強迫自己面對自己脆弱怕死的一面,之後,感到自己真切的活著。     這就是 Alpine climbing 的意義之一   

Training for Ice and Mixed Climbing 1 給冰攀與混和攀登者的訓練 from House大神

本廢不會冰攀這不是我 被大雨困在山屋七天不能出門,很無聊就想說把教主的冰攀、混和攀登訓練的文章翻一翻免得自己每次看都要重想一次意思,一樣看不懂自己看原文不要電本廢魯QQ。 原文連結 基本上本廢現在上半身的訓練大致就是照這套在做,跟  Training for the New Alpinism 書中講得差不多,史提夫大神人真得很好,不買書基本上看他們的網站也差不多了。然後除了上半身外,攀登還要練下半身跟有氧,所以還要加上跑步、負重、跑上坡等,如果你不爬技術性登山(Technical Alpine climbing)只是一般登山(Mountaineering)就主要是練下半身,加上一點核心與強度訓練就夠啦。如果你是在台灣登山(Hiking),隨便啦開心就好。

登山者是自私的嗎?Are Mountain Climbers Selfish?

標題來自 NY times 的文章 https://www.nytimes.com/2019/04/27/opinion/mountain-climbing.html 登山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到底這些攀登的人是不是頭腦有病沒事為什麼不待在家要上山去浪費社會資源? 月中才在炫耀在 Canmore 攀岩場遇到 David Lama,然後幾週前大神們就遇到雪崩被埋掛了…… 不管你今天爬的是陽明山還是百岳還是世界百岳,登山就是不管你做了再多準備,也無法完全把風險降為零,有人可能不小心跌倒就撞到頭掛了,有人可能滑落山壁十幾米也沒事。 爬山爬越多,越來越相信命運說,命中註定遇到的就是會遇到,其他的也只能交給上帝決定......(當然前提是該有的準備還是要做足啦) 討論登山的意義本身是件沒有意義的事,我們,莫名愛上攀登的登山者,只能靠不斷的攀爬去尋找活著的意義,直到死亡。(不論是實質或是抽象上的死亡) 這篇文章挺適合發生山難事件後就吵吵鬧鬧的台灣,沒有人會想死在山上,只是有時意外就是會發生,跟路上車禍意外的道理相同。當社會進步有人本來就不會只再甘願停留在物質需求上,而會試著追求內心的自我實現。沒有對錯,只有自我選擇。 只挑後半段最有感觸的翻,其實前半段寫得也很好,只是有點長懶得翻了 一樣隨便翻看不懂自己估狗不要戰我 -------------------------------- This month, Jess Roskelley, Hansjörg Auer and David Lama died in an avalanche while alpine climbing on the east face of the 10,810-foot Howse Peak, north of Banff, in Alberta, Canada. They were, respectively, 36, 35 and 28. In the aftermath, our community of climbers has once again laid down on the couch and resumed our conversation about mountaineering’s biggest complex: death and tragedy. 本月,

HANCHOR X 八千團隊 X TOLA 廢魯 高級肥料袋技術包

HANCHOR X 八千團隊 X TOLA 廢魯高級肥料袋技術包  先說結論:如果你很廢很窮只買得起一顆輕量化背包,又很任性的想要可以從健行到雪攀到多日遠征一年四季都可以用,這就是答案了。(但本廢的立場是背包就是要專用,從3 升到100 升來個6-7顆才好用 ) 緣由就是,有一天一群廢魯們又在FB留言討論出國爬山到底是要帶兩顆包還是一顆萬用,左右都很為難。完全忽視 "是自身太弱,而不是裝備太差" 的問題,總之就是找個藉口來抱怨都是因為找不到好用的 alpine 技術包,才會爬得那麼爛。 然後謝老闆突然跳出來留言說真得有需要也是可以幫大家客制背包,本來可能只是想打臉我們,雖然以後就不能再用背包當太廢的藉口了,賭著一口氣我們就跑去指點人家怎麼做背包,然後這顆就出來了XD 基本概念就是想要個一包兩用的出國技術包,可以當approach 包,收折後可以當攀登包這樣。因為我們出國通常一去就是至少一星期以上,不像當地人是輕裝快速一兩天打完收工,難得去了花了交費,通常就是是撑在山裡面爬好爬滿。 全裝滿主袋有66L左右,壓縮後可以縮小到30升左右。為了解決捲收式開口不好拿東西的問題,側邊開了一條全開拉鍊,以方便放 belay parka、雨衣等大體積、少用的東西。後方外掛SILT 輕量化小背包代替頂袋的功能,設定放像是水、食物等小東西,可依個人使用習慣選擇拆卸。 因為設定是技術包,為了減輕重量背負系統沒有用鋁條,純用 Mpad 背板而已。八千團長的邏輯是這樣的啦,你們這些廢物如果要出國爬山卻連負重 20公斤都還需要背負系統的話,不如回家洗洗睡啦!背板改成從外面拿取的好處就是,在寒冷的早晨不用再咬著牙先收睡墊了。 雖然主要設定是攀登技術包,但這次去雪山土訓試用後覺得一般健行用也行,雖然沒側水壺袋,但可以選擇外掛他牌水壺套、外掛前袋、或是放側開拉鍊裡。外掛的前袋可以變成單攻的小背包,如果是從速營地的單攻,就直接把主袋東西掏光當小背包就行。腰帶上也可以再加輕量化小包放小東西。所有的壓縮帶、外袋都是可拆式的,不包含壓縮帶外袋的空重大約一公斤多一點點而已。 4不4很想要,但 目前還是  prototype 的階段,還不快去   HANCHOR  跪求老闆早日量產!  裝滿九分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