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5的文章

再戰十年 - 土炮改造BD ReVolt 頭燈可用之充電電池

相信愛爬山的人都會遇過一個問題,每次出門時都猶豫該不該換頭燈電池。換全新的好像上次才用沒多久,似乎有點浪費,不換的結果就是,常常第一天才發現頭燈快沒電,莫名奇妙地又增加了垃圾。 為了這個煩人的問題,自從知道有種低自放的 Ni-MH 充電電池後,馬上就買來試用。除了電力比起一般鹼性電池弱了一些外,環保又省錢,重點是再也不用考慮半天到底要不要換電池,出門前就是把電力充飽就對了。其中最好用的莫過於 eneloop 的了,畢竟是首先發明者 (目前已被 Panasonic收購)。

有時大大比不上一本登山聖經

據說要掉進過冰河裂隙才能成為大大,本人還是一輩子當魯蛇好了。 遠方為已升級成大大的小廣 今天看到國外的 一則新聞後 突然有感,大意就是美國有個11歲的小鬼打算明年去爬聖母峰。打算破另一個美國13歲小鬼創下的最年輕登聖母峰紀錄,附帶一提,這傢伙在16歲時完成七頂峰(靠啥小),這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啦,只要財力資源夠就可以 ,你杯就是忌妒酸葡萄見不得人好怎樣! 對照最近台灣遠征隊數人凍傷的消息,在大約聽說來龍去脈後,不禁想跟隨八千大大,點一首島嶼天光,大聲唱"勇敢ㄟ逮丸郎" 說到凍傷,國外真大大 Colby Coombs 提到凍傷的原因很多,常包括不適當的裝備、沒有耐心、疏忽等。而大多數發生凍傷的日子,就是那種你應該待在帳篷中發呆的日子。因此當已符合三分之二的因素下,要不凍傷主要就是靠祖先積陰德了吧。 其他像是手套不夠保暖,沒有換上完全乾燥的襪子,水分補充不足等,都是造成凍傷的原因之一。面對凍傷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凍傷,就像冰攀或人工攀登時跟你說,最安全的確保方法就是超過確保點之後不要墬落,您老師勒~這不是廢話嗎! 但凍傷並不是我想討論的東西XD 台灣從上個世紀遠征聖母峰開始到現在,發生狀況或意外的次數,相比每年的隊伍數之下,似乎出事率特別高 (沒有 reference,可戰 ) 不知道這是環境問題,還是訓練的問題? 台灣雖然有許多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在高度適應方面是佔了極大的優勢。但強度太低,一般的登山路線大多只是 "健行" 的程度而已,因此在台灣爬山你並不真得需要太多的 "真正的登山技能"。這點看多數職業隊的嚮導就知道,我常說在台灣要當嚮導只要會嘴砲、體力好、懂燒開水就夠了。 在歐美所謂的登山 (Mountaineering),裡面的技能可是包羅萬象,除了基礎的讀圖判位、路線選擇、營地建設外,攀岩、垂降、固定點架設、冰雪攀是最主要的部份,這點看登山聖經的厚度就知道,厚到當枕頭都有點太高。 在台灣多數登山者的訓練 (不論個人或團體)很少或甚至從來不接觸到後面的主要部分 ,就算學了之後能繼續練習的也寥寥無幾 (因為用不到嘛)。 其實攀岩對健行爬山也挺重要的,除了增進整體的平衡感,對身體與腳細微的重心轉移能控制好,走路時自然不會跌跌撞撞,尤其是在走碎石坡、鬆土等陡峭地形時。更

麥肯尼攀登感想 After climbing Mt. Denali

麥肯尼山山頂(6168m) 雖然路途無聊,但帶著國旗登頂還是很爽XD Mt. Denali (丹奈利山) 一般在台灣是被稱為 Mt. McKinley (麥肯尼),阿拉斯加人叫他原住民稱呼 Denali,意指 "the great one" or "the high one",美國人叫他 McKinley,個人喜歡叫她當地住民的稱呼,冠人名真得很 low。  繼在西雅圖爬完 Mt. Rainier (雷尼爾),因故只有爬傳統路,一路很無聊的走完後。 運氣很好,只花了兩個星期就把 Denali 爬完了(還包括三天的大雪)。只是傳統路還是一樣好無聊,但至少比 Rainier有趣一些。像是被雪橇拖著跑、在陰影下塞車塞到快冷死(是真得快冷死不是誇飾法)、被風吹到魂魄都要飛走了、24小時都是白天,無時無刻都有人在走路、吃飯、紮營等奇特體驗。 整體來說,說穿了就像是在爬百岳路線般,大概就是雪季南湖或雪山圈谷直上頂的難度,再稍微困難一些且多很多雪那樣吧。然後路上一樣充滿了許多不太會走路,技巧不太好,體力有點差的人,當然還有過多的路標與保護措施。類似上玉山的鐵鍊路或是奇萊北萬千繩索的概念,明明就不困難,但是每次都會塞車就是很靠北,尤其是在風大沒陽光冷的要死的時候。 因此你並不需要太多的判位與確保能力,但在這裡說明一下,免得有某些白癡真得就這樣跑去也說不定。所謂的不需要太多不等於不需要,都跟著別人走也許 90%的狀況下都沒事,但剩下的 10%?;稍微困難也是建立在雪地健行、裂隙救援、冰斧冰爪技巧都熟練,並有基礎攀岩能力之上。 爬完這兩座山後也確認了幾件事,和出發前的想像差不多,這應該是此行最大的收穫吧! 一是喜瑪拉雅式的遠征登山果然不是我愛的style,時間太久、消磨心智又太無聊,我們才被大雪困住三天而已,我還帶了書、音樂、電影,還是無聊到快崩潰了。 二是傳統路都很無聊,不管是什麼樣的山大概都一樣吧,就像上面所說的,因為太熱門所以並不需要太多技術、能力,基本上大多時候就是一直走一直走,走到我都快忘了自己是來衝啥小的。很像在台灣走傳統路一樣,已經失去挑戰性了,我想爬山還是要走探勘路線才有冒險的感覺嘛。 之後就以 Alpine climbing 技術路線為主要目標了,光美西、法國瑞士一帶應該有生之年就爬不完了。而且爬